报告显示,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十分之一的GDP,以占全部县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创造了县域约四分之一的GDP。百强县中突破千亿GDP级别的县域达到33个,较上年增加3个。

近日,在“2020年全国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由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下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十分之一的GDP,以占全部县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创造了县域约四分之一的GDP。百强县中突破千亿GDP级别的县域达到33个,较上年增加3个。

报告指出,2019年,百强县人均GDP达到11.09万元,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对低中高收入国家的划分标准,百强县人均GDP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百强县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报告数据显示,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十分之一的GDP,以占全部县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创造了县域约四分之一的GDP。

我们到底该怎么看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千亿县越来越多到底该怎么看?

首先,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巨大的经济动力,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带动之下,中国逐渐形成了以东南沿海三来一补经济模式带动下的整体经济波浪式演进发展的规律,原先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东南沿海集中,一个是大中型城市集中,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县域经济开始崛起,各地开始依托于自身独特的经济优势,在地理区位经济的帮助之下开始形成了有各地特色的县域经济集聚,并且这种集聚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下不断加深,最终形成了中国百强县的各类县域经济的发展状态。

其次,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区位优势经济的代名词。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县域经济其实就是有这样的特点,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 、“宜商则商”、 “宜游则(旅)游”,这些比较经济优势帮助县域经济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甚至于在不少地方,比如说大名鼎鼎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闽东南等等重要经济区中,县域更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经济联合,就以苏南模式为例,整个苏南地区不同县之间依托于自己的优势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跨县域甚至跨市域的产业经济体系,这种产业经济不仅提高了产业集中度,更不断扩大了产业的分工协作水平。之前,曾经有个经典的案例,一个工业制成品如果放到欧洲或者美国需要多个国家的长时间协同才能完成,但是放在中国只需要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可以在周围的县找到完全配套的产业,制造出来的产品不仅品质优良而且物美价廉。

第三,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更带动了熟练劳动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之前我们说过,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国家有那么多低廉的劳动力和人口红利,但是类似于苹果这样的巨头就是不能离开中国,这是因为中国不仅有低廉的人口红利,更有全世界难以找到的大量的熟练劳动工人,这些熟练工人和工程师甚至于会在一个县集中,把周围的人口向这个县吸引,最终形成了强大的技工优势。

sitemap